宋志平:建材行业迎来黄金十年
近期,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,遏制部分地区过快上涨的房价。房地产市场遇冷,迅速传导到与之息息相关的建材行业,引起业界人士和投资者的普遍担忧,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建材股连续走低,市场大幅波动。
那么,受房地产新政的影响,建材市场是否会陷入低谷,未来建材行业的发展前景会怎样,作为一家有强大影响力的大型央企,中国建材集团对未来有怎样的发展定位。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进行了专访。
“三大特征”决定我国经济长期看好
记者:国务院《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》发布后,一改房地产和建材投资的红火局面,而您在香港进行年报路演时却异常自信地对国际投资者说:“未来10年,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将进入到一个价格提升、效益增长的黄金时代。”请问您在此时提出“黄金十年”论断的依据是什么?
宋志平: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经济的总体情况。中国的经济已经呈现三个特征:
第一是工业化进程加快。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,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。2009年我国GDP为4.9万亿美元,人均GDP已经达到3711美元,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。一般来讲,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,城镇化、工业化的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,居民的消费类型、消费行为也会发生重大转变,这都对建材行业发展非常有利。最近我看到一份资料,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预计中国的GDP在2025年能到达25万亿美元,到2050年将达到70万亿美元。当然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判断,但是总得来讲,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是一个基本面。
第二是城市化进程提速,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。200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1%,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,仅仅十年时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5%左右。根据相关机构预测,未来十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%。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速必然不断创造新的住房需求,同时,政府将加快旧城改造、基础设施建设、道路交通改善等基本建设,这些都为建材工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。
第三,我国正处于“人口红利”阶段,是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、抚养负担轻、消费需求旺盛、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,这也增大了对住房的需求,产生巨大的建设缺口。目前,我国第三次“婴儿潮”诞生的婴儿们都进入了成年年龄段。他们一代开始消费了,产生了消费主义;开始投资了,引来了股市繁荣;开始成家立业了,当然就增大了对住房等的需求。
记者:您怎样看待此次国家严控房价的措施,您认为“新国十条”对建材行业会有哪些影响?
宋志平:这一次国家出台调控房地产 “新国十条”政策,主要是为了对高房价进行严格控制。那么如何控制过高的房价呢?我认为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,解决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,通俗地讲,就是要多盖房子,而多盖房对于建材行业来讲一定是利好。房地产建设用水泥约占水泥消费总量的30%-40%,表面看国家目前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会影响到建材行业,但从深层次来看,从长远来看,我认为这个政策对促进建材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。
“新国十条”强调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职责,确保完成2010年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、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的工作任务。政府又新增18万公顷的土地供应,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力度,这都将进一步刺激对建材的需求。
“三大因素”决定建材行业迎来黄金发展阶段
记者:您刚才谈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总体情况,请您再谈一谈建材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势,为什么说将会迎来“黄金十年”?
宋志平:对未来十年的建材行业,我的基本判断是需求呈现刚性、供应量趋于平衡、市场由大企业主导。
首先从需求上讲,中国经济走势的长期向好、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我国人口红利将对建材产品,尤其是对基础原材料像水泥、玻璃等形成强劲需求。未来3年我国要完成2.5万公里铁路的建设,从长远来看,我国农村既有233亿平方米的房屋中70%需要进行改善,大量的公共建设、交通建设、能源建设,等等,这些都将有力地拉动建材产品的需求。
其次,从供应量上看将逐步趋于平衡。过去10年里,我国建材工业发展迅猛,形成了巨大的规模。以水泥为例,去年世界水泥总产量28.57亿吨,我国为16.3亿吨,占全球的一半以上。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,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淘汰掉落后产能,另一方面要严格限制新上项目。建材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之后,目前已进入低速增长期。而从消费量上看,我的判断是中国水泥消费量的峰值大约在每年20亿吨左右,这个峰值差不多再过2至3年就可以达到,之后会再持续5年左右。也就是说,在未来10年,我国水泥消费量将在高位运行。所以我认为未来10年将是水泥需求相对平衡、市场相对稳定的阶段,我国的建材工业将迎来一个供需关系基本平衡的阶段。
建筑材料是一个高度依赖资源和能源的行业,在发展低碳经济、建设“两型”社会的今天,我们建材行业不能再单纯追求量的增加,而是要进行结构调整,通过淘汰落后,破除行业的资源、能源瓶颈。我们的企业要从过去较偏重凭借增量和速度来实现发展,改变为依靠质量、品种和效益提升行业价值的新的发展方式。
第三是大企业主导市场。从全世界来看,水泥和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都是一个资金、技术、管理门槛相对高的行业。这些建材企业规模都很大,大多是世界500强企业。过去这些年来,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对建材的强劲需求,各地、各行业看好这块蛋糕,纷纷进入建材行业,我国建材行业的门槛相对很低。但随着行业对技术设备、生产水平要求的日益提升,水泥企业开始加快区域整合步伐。过去,建材企业有十几亿元、几十亿元的销售规模就号称大企业了,而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中国建材这样销售收入上千亿元的企业。因此,我认为,通过结构调整、淘汰落后、联合重组,我国建材行业集中度会快速提升,集中的速度和企业的规模都将超出人们的想象。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对价格的话语权将大大加强,彻底结束多年以来企业过度分散造成恶性无序竞争的局面,迎来中国建材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阶段。
过去多年来,建材需求不断地增加,建材市场不断地扩展,可是建材供应量也在不断增长,始终在供应量大于需求量的供需关系格局中。现在,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的宏观政策,使建材行业第一次面临这样一个分水岭:供应量被有效地遏制,而需求量是刚性的,供需关系有望平衡;建材企业从过去的无序竞争到现在成为大企业主导市场,市场价格会趋理性。这些变化是深刻和本质的,它决定了我国建材行业将迎来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。我对此充满信心。
最近,有些地方又有一些呼声,希望重开水泥、玻璃新建的闸门,一些企业也跃跃欲试,甚至大家对把水泥和玻璃行业放在“两高一剩”的行列也很难接受。作为中国建材集团的董事长,我倒认为,大家应该面对现实,冷静思考,正确抉择,珍惜政府为我们营造的来之不易的市场环境,尤其是企业,再无度地增加行业的供给量对现有企业是弊大于利。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来看,再加大我国的水泥、玻璃总量是极其不明智的,行业应该走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集约化发展道路,催生行业新的价值。
“三大材”是全球通行的大建材概念
记者:作为行业领军企业,您掌控的中国建材集团如何布局“黄金10年”,如何把握新的发展机遇,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?
宋志平:过去几年,中国建材集团坚持“善用资源、服务建设”的核心理念,不断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。在新的十年里,我们将按照新的战略思路,确定新的业务定位,坚定不移地走大建材发展之路,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最大的综合建材供应商。
我们的战略思路是充分发挥央企的资源优势、规模优势、政策优势、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,抓住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得历史机遇,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,大力推动水泥和玻璃等大宗建材产业的结构调整、联合重组和节能减排,大力发展新型建材、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。
在业务上我们也要重新定位,今后10年,中国建材将确立大建材概念,“大建材”指的是大宗建材的意思,如水泥、玻璃、石膏板、玻纤等,同时也以市场为导向,涉足建筑钢材和建筑材料的物流贸易,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一些相关的先进制造业。
记者:通常人们认为钢材和木材并不属于建材行业,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,为什么要涉足钢材和木材?
宋志平:一直以来,全球通行的建材概念,是指水泥、钢材和木材的三大材,这是由市场领域定位的。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工业部制,使三大材归属于不同部门。我认为在充分市场化的今天,应把“建材”的概念与国际接轨,以市场应用领域来做新的界定,把建筑钢材和建筑木材都纳入到中国建材的业务发展中。
中国建材在大力进行水泥联合重组的同时,也将积极加大对木材的进口业务。我国森林资源非常匮乏,据统计,仅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国商品木材总需求量是3.5亿立方米,国内商品材供应只能维持2亿立方米,供需缺口就达1.5亿立方米,且很大比例是建筑用材,这个缺口要靠大量进口来完成,因此,我国建材用木材和进口市场空间非常大。
再说钢材。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,我国钢产量在2000年突破1.2亿吨后,到目前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%,去年产量达5.68亿吨,而包括房地产和基本建设的建筑用钢,占到国家整个钢材用量的49%,今后一个时期内还将继续保持这一发展态势。中国建材将充分利用目前在建筑市场的优势,积极拓展建筑钢材物流业务。
随着中国水泥消费量峰值的趋近,改变我国建筑对水泥过度依赖的局面已经迫在眉睫。今后我们要转变观念,努力通过“善用”建筑材料适度改变建设和建筑的趋向。比如多建设轻质化新型房屋,减少水泥用量;通过水泥高标号化,延长建筑寿命;通过水泥制品化,实现建筑需求多样化;通过在建筑中加大钢材、木材的使用,减少对水泥量单方面需求的压力,进而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。
作为一家大型建材央企,中国建材不准备包打天下,要有所为有所不为。在大力推进“大建材”战略的同时,也大力发展工厂化新型房屋、新能源材料等先进制造业,迅速从瓷砖、壁纸、建筑五金、卫生洁具等普通建材制造业领域退出,不少人只看到中国建材的收购扩张,殊不知中国建材也相继退出了160家大小不等的企业。即使是在“大建材”领域,也要实施区域化战略,在市场中“三分天下”,以效益、效率为原则理性推进,绝不单纯地求大、求快。
我一直认为,企业做大做强,大是基础,强是目的。要在行业里有话语权、有影响力,就必须要有规模,有产业定位,有研发创新能力,有核心竞争力,这样才能在行业中有活力、有影响力、有带动力。我们要紧紧抓住未来10年的黄金发展机遇期,大力推进“大建材”战略和发展先进制造业,使中国建材在新时期获得快速成长,为我国建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,为国家发展低碳经济,实现节能减排做出新贡献。